集體回憶 共同感受
《人間條件》當時標榜國民戲劇在市場推出,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認為有一定的開拓性,因為在此之前,以台語為主要演出語言的戲劇作品,在那時台灣的時空環境下幾乎沒有票房,《人間條件》的賣座開創出新的可能。
《人間》系列首部曲的成功,李永豐歸功吳念真筆下刻畫出台灣本身的樣貌,將台灣人的生活狀態,夾雜在台、國、日語的環境如實表達。透過生活化的人物故事、庶民的言語,帶出共同的哭泣、共同的感動。
這樣非常台灣的感受,今年有機會透過影片跨海播放。吳念真說,日前赴京宣傳《那些人這些事》,只能容納50人的場地,被書迷擠得水泄不通。
他選擇《人間條件二》播放,在於故事中帶有歷史背景,包括二二八事件,或許因為讀過他書的人,經對二二八有粗略的認識,因此自然能夠理解劇中的內容,「我和李永豐,在外頭聽著觀眾的反應,該笑的地方都笑了!」在北京一個講京片子的地方,「台語」的演出並沒有造成隔閡。吳念真追根究柢認為,這與電影的邏輯一樣,國外影片說著各國的語言,但是只要是好的故事,依然感動人。
新系列寫出男人自白
吳念真說在書友會隔天,他接受《南方周末》的採訪,記者好奇的問他,普通的舞台劇3到5幕就很多了,《人間條件二》居然高達20幾幕。吳念真笑說,這就是非戲劇人搞戲劇的結果,完全沒有章法,在語言上也一樣,他並非為台語而寫台語,「只是反應台灣社會的用語。」 吳念真《人間》系列的自然與彈性,如今走到第5集,這一次他要進行男人的自剖,要把男人的劣根性攤在陽光下。他以「男性本是漂泊心情」作為全劇的基底,故事設定在50至60歲男性的身上,看台灣男人的中年危機,也能反應出全世界男人的心境。《人間條件五》首演5場已售罄,10月4至14日於台北城市舞台加演十場。